铤而走险

注音: tǐng ér zǒu xiǎn

解释:铤:急走的样子;走险:奔赴险处。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。

出处:《左传·文公十七年》:“小国之事大国也,德则其人也,不德则其鹿也,铤而走险,急何能择?”

故事:

春秋时期,晋灵公为扩大实力争当霸主,在扈地会合诸侯,他不愿与小国郑穆公见面,怀疑他对付自己。为缓和矛盾,郑国执政大夫子家给晋国执政大夫赵盾写信,信中表示愿意友好,国与国之间得以礼相待,而没必要造成双方铤而走险去打仗。

造句:碰了荒年,也少不了这班人,不然,闹出那铤而走险的,更是不得了了。(清·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十五回)

近义词:见义勇为孤注一掷

反义词:畏缩不前

用法:作谓语、定语、补语;指冒险

繁体:鋌而走險

常用程度:常用成语
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
成语结构:偏正式成语

成语正音:而,不能读作“ěr”。

成语形式:ABCD式的成语

相关查询:

ABCD式的成语偏正式成语 铤而走险的故事 铤而走险对对子 带而字的成语带走字的成语带险字的成语 第二个字是而的成语 第三个字是走的成语 险开头的成语 险结尾的成语

铤而走险成语接龙

返回顶部